—記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邱信臣
31年,11315個日夜,53歲的邱信臣沒有一天不為腳下的黑土地掛心。如何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讓新技術新模式扎根田間地頭,多產糧、產好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多貢獻,是邱信臣一生的信念與追求。
31年來,他用雙腳丈量著309萬畝耕地,推動九臺農業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讓農民種地用上“金扁擔”,努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化肥農藥零增長、綠色科技染綠田疇,促使更多農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車。
半生心血 只為打通科技興農“最后一公里”
1990年大學畢業的他開始致力于農技推廣工作,三十一年如一日始終保持戰斗在前、引領在前,沖鋒在第一線、戰斗在最前沿的赤子情懷,發揮著為民服務“孺子?!薄撔聤^發“拓荒?!?、無怨無悔“老黃牛”精神。一方面,通過農技推廣、技術培訓等方式,把實驗室搬到地頭,把論文寫在田間,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新品種、新農藝落地生根,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真管用,打通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引領和帶動更多小農戶挑起科技的“金扁擔”,提升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匯聚起現代資源要素的合力,將人才、資金、技術等擰成一股繩,讓新農人帶動形成更多的“科技共同體”,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2003年,他被長春市政府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此后十余年,他先后被評為“長春市第四批有突出貢獻專家” “基層黨組織服務民生工作先進個人”“吉林省崗位創新能手”“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長春市優秀共產黨員”“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工作者”等。2014年榮獲中科院科技貢獻一等獎。2017年被評為吉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黨代表。2020年評為吉林省優秀基層三農工作者。
為了做好黑土地保護工作,他從2009年開始陸續推廣了玉米高光效休閑種植技術、玉米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增碳減肥增效技術、玉米免耕少耕保墑省工增效技術、玉米寬窄行交替休閑生態高效種植技術、水稻秸稈還田技術等多項技術,累計推廣面積1000余萬畝?,F如今,九臺區好的地塊黑土層達到1米以上。為了選擇適宜的玉米秸稈還田種植方式,他帶領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科技人員在他的示范園區里連續做了5年的玉米秸稈還田適應性試點建設工作,而且每年都要召開現場會進行宣傳培訓,讓廣大農民從直觀上掌握該項技術,認識保護黑土地的重要性。
藏糧于技,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作為一名農業院校畢業的共產黨員,他時刻把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掛在心上,嚴格要求自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引進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推廣。累計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余個,農業生產新技術50余項。引進的玉米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增碳減肥增效技術、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稻田綜合種養技術等十幾項農業生產新技術增產效果明顯,深受九臺區農民朋友的認可,累計推廣面積50余萬公頃,增加糧食5億斤以上,增加效益達5億元。
他主持和參加了50多項農技推廣項目,其中1項獲中科院科技貢獻獎一等獎;5項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計劃獎;3項獲吉林省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吉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吉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8項獲長春市先進農業技術推廣獎。
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全方位、多層次培訓農業科技干部和農民,三十一年來,共舉辦多種形式農業科技培訓班5000余期,培訓農民20余萬人次,發放農業科技手冊50余萬冊,光碟5萬多盤。為充分發揮“田間學?!弊饔茫麕ьI科技人員,建立了在九臺區建立了7個國家級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園區,5個國家級水稻高產示范園區,切實實施良種良法,讓農民看得見、學得懂、用得上,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近年,他又被省農業農村廳聘為農業技術服務專家,每天通過農信通轉接電話為省內農民解答農業生產中的問題,每天平均轉接農信通電話十余次。
大災之年,他用生命捍衛農民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幫助農民增收致富,邱信臣同志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領導指導農業生產當好參謀。三十多年來,共提出合理化建議50余條,挽回糧食損失2億斤,挽回經濟損失近2億元。
2006年春季,其塔木鎮馮家村四百多公頃玉米出現藥害,無助的農民紛紛要毀種。為了幫助農民減少損失,他帶著科技人員立即趕往現場了解情況尋找止損對策,他在田間地頭親自指導農民及時噴藥緩解藥害,加強管理。擔心農民再次出現噴藥失誤,他一個地塊一個地塊地走,一個農戶一個農戶的指導,有一次,他凌晨才離開農戶家,由于過度疲勞,他開著車差一點睡著,險些釀成事故。正是因為他的努力,所有農民都沒毀種,當年秋季獲得了大豐收。
2012年“布拉萬”臺風和2020年三次臺風來襲的當天,他不顧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帶著農業系統的全部科技干部下田了解災情,研究切實可行的抗災自救措施,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農民們看到他在田間被淋得渾身濕透,十分感動,非要請他到家里吃飯,他每次都婉言拒絕,直奔下一個受災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