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 王康寧
我是王康寧,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多年來,我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初心,以默默堅守耕好農機“責任田”,用辛勤勞動澆筑“農機推廣夢想之花”。多次榮獲“江蘇省青年崗位能手”、江蘇省農機推廣信息宣傳先進個人”、“江蘇省農機科技優秀志愿者”等榮譽。
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
理想是黑暗中的一盞名燈,照亮跋涉者心中的每一個角落。作為農民的兒子,農村情結始終滲透在我的血液里。2011年8月,我毅然辭去蘇州的舒適工作,考入洪澤區(2016年撤縣設區)農機推廣站。作為農機推廣人,擔負著新機具和新技術傳播的職責與使命。我告誡自己要堅持下沉到農業生產第一線,并在工作中一直堅守。在三河鎮四壩村插秧機出故障,機手找不到原因時,我想方設法,及時給出解決方案;在高良澗街道大戶千余畝小麥種不下去時,我緊急聯系了兩臺秸稈收集粉碎拋撒一體機,解決了大戶的燃眉之急,避免了巨額虧損。經過四年的歷練,我逐步成長為主持工作的副站長,負責技術推廣、技能培訓、新機具新技術試驗示范等多項重要工作。
2018年以來,我百余次深入田間,開展稻秸稈生態型犁耕深翻還田集成小麥機播技術和農機深松整地還田集成小麥機播技術試驗示范。這兩項技術成為該區秸稈還田重要手段,改良了土壤結構,改善了稻米品質,達到穩產、高產的顯著效果,受到了農戶們的廣泛認可。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從事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面臨著不少困難。2018年2月,我在祥發農機合作社試驗田里查看小麥長勢,發現綠油油的麥田里有一處地方光禿禿的。扒開上面的泥土,我問理事長梁加祥:“這地方沒有病蟲害,也沒出苗,是漏播了?”梁加祥回答:“機手播種時,要時不時地停下來查看麥種是否播完,查看不及時就會漏播。這問題一直困擾著合作社和機手。”回去后,我想到可以利用物理學的傳感器原理,于是購買了感光傳感器,嘗試將其安裝在播種倉的底部,報警器安裝在拖拉機駕駛室,播種倉內的種子一旦播完,報警器就會發出警報聲。多輪反復試驗實踐,該方法可操作性強又經濟實惠,成功解決了漏播難題。后來,我組織在全區順利推廣配套感光傳感器播種機500余臺套,大大提高了農作效率。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機收損失也是困擾廣大農戶的一個難題。洪澤每年因機收損失糧食近1.4萬噸。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毫不松懈抓好糧食生產等重要指示精神,通過積極爭取,洪澤成為2021年江蘇省秋糧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分賽區。我積極參與制定活動比賽方案、編寫《洪澤區糧食作物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挑選比賽田塊、選拔參賽機手、組織機手培訓等各個環節的工作,為活動順利舉辦盡心盡力。此次活動得到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淮安日報等多家媒體的報道。大比武活動結束后,我更加重視信息宣傳,面向全區推廣機收減損技術,切實增強廣大農機手“減損就是增糧”的意識,引導廣大農機手規范作業,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在全體農機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區順利實現豐產又豐收的既定目標,稻谷單產達625千克/畝,水稻總產量甚至歷史首次突破30萬噸大關。同時,全區水稻機收損失率降到2.8%以下,小麥機收損失率降到1.2%以下,挽回糧食損失近5000噸。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從事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不僅需要“韌性”,也要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在全區大力推動河蟹養殖主要生產環節機械化和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過程中,我不斷探索和實踐,組織編寫了《洪澤區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指導意見》、《洪澤區特色農機化生產作業技術路線》和《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應用手冊》等技術規范,提出適合洪澤的農機化生產技術路線,為機械化水平的提升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十多年來,我累計參加現場指導800余次;幫助維護、調試、保養農機具500余臺套;舉辦農機實用人才培訓班30余期,培訓學員3000余人次;主持省、市級試驗示范項目20余個;榮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被淮安市確定為“淮上英才計劃”533英才骨干人才培養對象。
懷著對農機推廣事業的熱忱,對農村土地的熱情,對農民兄弟的熱愛,在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努力澆灌出更多美麗的夢想之花。